Investor Education
投资者教育
世界读书日 • 开卷有益 | 读《动物精神》
2019-04-23

世界读书日 • 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 Vol 3

#Readwithguofu

今天是2019年4月23日,第24届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

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4

April

2019



分享书籍:《动物精神》

                  [美] 乔治·阿克洛夫  罗伯特·席勒 著 


微信图片_20190724104253.bmp

内容简介作者抛开人类经济决策源于理性经济动机的假设,将信心、公平感、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以及作为人们生活参照物的“故事”等心理因素置于宏观经济学的前沿和核心,试图建构一套动物精神理论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经济的真实运行原理。

作者简介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Akedof),196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因在分析不对称信息市场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于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学科以确定经济学的影响和结果。

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197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家Karl E.Case开发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是衡量美国住房市场走势的主要指标。


书评作者 | 菊一文字

在我学习宏观经济学时,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这是一门建立在假设(hypothesis)之上的学科。在论述各种理论模型时一定会有一堆前提条件,通常这些前提条件看起来都很理想主义,这是因为经济学家试图将经济学科学化,因此需要建立抽象化的模型并标准化里面的参与者。而在这些假设中提到最多的(抑或是最大的前提)即是:人们是受纯粹经济动机驱使的理性人(rational person)。人们做一切经济选择都会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作为唯一根据。

理性人的假设是亚当•斯密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且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推崇及沿用至今的核心假设。在从前,我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最起码运用着这个假设,我能够把课堂上所教授的这些模型逻辑理顺,并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事实上,在读此书之前,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直到“动物精神”这四个字似乎拨动了我脑海中的某根弦,我决定重新思考一下。查阅资料发现,其实理性人假设前面还暗含了其他假设:

1.首先,信息必须是完全的;

2.其次,市场参与者必须是全能全知的,大约就是他要知道所有与其偏好和目标相关的信息以及其价值和用处(可能大约只有上帝视角能办到吧);

3.最后,人必须始终是利己的。

微信图片_20190724105005.bmp

Photo by ColiN00B on Pixabay

仔细想来,这些假设根本就是完全脱离现实情况的嘛。先不说在当下以信息不对称“著称”的市场环境下我如何知道所有和我要做的选择相关的信息,光是如何在这样的信息爆炸时代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快速精准的处理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按照理性人的假设,我还需要进行大致精确的计算将所有我的备选项按照效用高低排序并挑选出最优的那一个。

这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非理性抉择。就比如因为我是Elon Musk的粉丝而去购买特斯拉轿车;我也会选择在任一时点将我手中的基金赎回而原因只是因为我身边有很多好友这样做了。

正如下图所表现的那样,只有左上角,即完全受理性反应驱使去追求经济动机的市场参与者才符合传统宏观经济学(这里指的应为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假设,而余下的三个格子,传统经济学理论要解释起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微信图片_20190724105231 (2).bmp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鼓吹完全市场自由论,然而我们更多时候看到的现实是当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由于存在黏性,并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这些偏离左上角格子的现实驱动因素,新凯恩斯主义者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动物精神”。动物精神实际上就是人类经济决策的非理性化,当然它的含义在现代进行了延伸,还包含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人们与这些不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724105327.bmp

Photo by David on Artsy

《动物精神》这本书,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对,就是那位前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的丈夫)以及非理性金融研究的先驱罗伯特•席勒(很多人应当对他那本《非理性繁荣》耳熟能详)共同编著,将动物精神置于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位置,来解释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为何人类会周期性地陷于金融危机。

两位作者阐述了动物精神的五个方面:信心、公平、腐败和欺诈、货币幻觉、故事,并用这些方面解释了八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与危机相关的宏观问题,例如: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中央银行有控制经济的权利,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等。

因此当我们将经济学家常常忽略的动物精神加入宏观经济理论中,我们发现它能够解释更多问题,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重大的经济事件都受人类不同的思维模式驱动,如果我们忽略这些心理因素,我们或许将永远无法明白这些扰动全球经济事件的背后原因。

与此同时,我的心里也倍感安慰,因为我不再是经济学家眼中抽象化的模型,我在大多数时候按照我的自由意志作出选择(这些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或不以经济动机为内驱力的),而不是精确计算我的效用最大化(可能只有机器人能够做到吧)。我为我重新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感到高兴。

正因如此,知道了动物精神的存在对于我们的意义大约就是每个人都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身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参与性,我的信心也是构筑这整个市场信心的一部分,当我发觉找工作艰难时,往往我的同学们也正在经历市场的寒冬。

微信图片_20190724105538.bmp

Photo by Franck on Unsplash

而当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充满某种信心时,动物精神的力量则完全可以驱动经济事件的发生,并产生辐射般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信心是动物精神的根本。作者们在书中指出了,传统经济学家往往只抓住了信心中包含的“信任(trust)”或“相信(belief)”的部分含义。在他们看来,信心是理性的,即人们利用手头的信息做出理性预测,然后再以这些理性预测为基础做出理性决策。

当然,人们常常按照这种方式自信地做决策。但信心这一概念的含义远不止这些,信心的真正含义恰恰是我们会超越理性。当人们拥有了信任感以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做决策,并本能地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在书中,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案例证明了这一点,动物精神具有反馈机制,它在不同的国家沿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个案例比较了成立于1933年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成立于1955年的阿根廷凯撒工业公司(也是一家汽车公司)。这两家公司自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截然相反,丰田在《动物精神》写作时(2008年)市值已经高达1,570亿美元并被《福布斯》评为世界第八大公司。而凯撒工业则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于1970年被卖给了法国雷诺并不复存在。

为何同类的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着如此不同的命运?作者讲述了,丰田公司在创立之初就表现出信心满满,甚至是有些自负,尽管日本当时根本就没有工业能力来支撑从头起步的汽车工业。但日本人却是觉得汽车工业无论如何都必须在这个国家的前途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这样的自尊自信,并日本人民族精神中固有的同一化的社会秩序与彼此之间的约束使得他们能够凝聚起来,凭借直觉共创雄伟大业。

而与此相反,凯撒工业虽在创建时就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人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经济保护产物,而且阿根廷人民也不像日本人民有那样深入的民族精神,丝毫无法引起强烈的个人主动精神和对最终成功的自信,再加上阿根廷的工会深入人心且十分好斗,劳工们之间缺乏共同的使命感,也无法相互信任,罢工运动此起彼伏。

一旦内部的力量开始瓦解,人们的信心也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而外部的投资人在观察到这些情形时也势必对其失去信心,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724110023.bmp

Photo by Franck on Unsplash

这种信心的由来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往往由一个个故事培育起来,而这些故事正是我们行动的凭证,当千千万万个“我们”相信这些故事并作出相应的抉择时,其往往推动了市场的变化。而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希望相信对自己有利的故事,人们愿意为其买单。

正如作者所举例的那样,20世纪70年代初,墨西哥已经认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而当时在波蒂略就任总统之前在墨西哥的多个州相继探明石油的储备,于是人们的预期疯长,而波蒂略趁势而上,讲述了一个“墨西哥拥有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大财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成功地提升了公众的信心并且成为了他们行为的参照物。

在波蒂略任总统的6年时间里,墨西哥的经济走向了繁荣。尽管在他即将卸任时,泡沫破灭的苗头开始崛起,在他卸任时墨西哥的通胀率更是达到了100%,并且深陷债务泥潭,他仍然度过了“故事尚未破灭时的美好时光”。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到 信心随故事波动

正是这样的故事滋生了信心,而信心激发人们的内生性力量达成目标。就好像我们常常听到,爱情能产生奇迹。这件事,真是妙不可言。

微信图片_20190724110623.bmp

事实证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不充分的,人们以追寻经济动机为目标作出理性决策只是市场的一隅,我们更多看到的:为何繁荣过后总是容易出现萧条、为何房地产泡沫会破灭、为何会出现滞涨等等现象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非理性决策与不确定因素,即人们的动物精神。

在这样的世界里,政府应当树立起它的角色,设定条件来制定好游戏规则,使动物精神能更好地创造性地发挥作用。而事实上政府也正是这样在做,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政策,比如备受推崇的加拿大率先开展的通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货币政策(加拿大央行长期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的区间)。在作者看来,多年来,我们从当年建立的这些安全防卫机制中获益良多,它们让我们远离了严重的衰退。

当然在本篇读书笔记中我只是着重谈到了动物精神的核心——信心与驱动经济发展的——故事,还有动物精神的其他方面读起来也一样有趣,比如货币幻觉。最起码,我发现曾经课本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自然失业率理论也许蕴含着别的理解方式。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

微信图片_201907240933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