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or Education
投资者教育
开卷有益 | 读《最好的告别》
2019-04-01

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3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

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有了过去其实也就有了前方。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

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3

March

2019



分享书籍 《最好的告别》

                   [美] 阿图·葛文德 著 


微信图片_20190724101104.bmp

内容简介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了详尽说明。

作者简介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


书评作者 | 拾光者

2018年5月,澳洲最年老的科学家——104岁的David Goodall教授在瑞士一家诊所自愿进行了安乐死,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回顾David的一生,是孜孜不倦的一生。在David7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他曾写下130多篇论文,获得过3个博士学位。步入老年状态后,David也并没有减少对世界的好奇。进入耄耋之年的他经常乘坐小船去观察海豹,或到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探索野生生物。2016年,已经102岁高龄的他不能继续开车,每天搭乘公共交通去学校上班。整个过程他需要换乘两趟巴士、一趟火车,全程大约90分钟。

而在他去世的几个月之前,教授在家中摔倒无法动弹,被医生禁止再乘坐公共交通,甚至禁止他独自一个人过马路。David非常反感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便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104岁生日,也认为自己活得没有尊严,并在生日上许下了“I want to die”这样的愿望。终于,在和家人商谈过后,鉴于澳大利亚安乐死没有合法化,教授踏上了飞往瑞士的死亡之旅,在家人的陪伴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190724101733.bmp

Photo by Jmason on Unsplash,图片与文章无关

奶奶今年已经88高龄了,值得开心的是,她的身体依然硬朗,头脑也十分灵活。四年前,她发现自己无力自主拿起烧水壶之后,便非常坚决的要求去养老院。当时我们一家人是十分不理解的,作为独生子的爸爸更是十分强烈地投出了反对票。在家里有亲人的陪伴,也有及时的照料,为什么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呢?最终家里人拗不过奶奶的坚持,还是依她所愿,去了老年之家。我每次去探望她的时候,都会看到她在和新朋友们打牌,赏花逗鸟,或者在自己的房间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没有丝毫沮丧的样子。

读了《最好的告别》之后,我慢慢地理解了奶奶还有David教授的选择了。奶奶的需求没有和我们说的很明白,但我猜,大概她是不想在子女面前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尊严吧。虽说养儿防老,但她也许认为在家里给子女添麻烦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去敬老院算是对自己的成全。

微信图片_20190724102007.bmp

Photo by Pexels on Unsplash

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死亡,人生的最后一道关卡,便是考虑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这真是个悲伤极了的故事。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姹紫嫣红,到了最后时刻也会如烟火绚烂过后消失在夜空中;不论你多么希望青春永驻,走向衰老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而雪上加霜的是,在我们走向人生终点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经受至亲至爱离我们而去。可以说,如何面对死亡,是我们生命修炼的终极课题。虽然我还年轻,讨论死亡这个话题有些为时过早,并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并不讨喜。但是在西方,这并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迪士尼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便是以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他们的生死观: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有人记得你,你心里也有牵挂,这是活着最大的幸福和意义。

在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中,现代医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印象中大多数的场景,是奄奄一息的病人躺在病床上,身上插着数条维持生命的导管,等待着最后一口呼吸,为了维持少数的生命时间不惜一切代价接受治疗。不管患者年纪多大,自己的意志如何,接受治疗成为全家人的一场鏖战,延长生命也是全家人的一种信仰。似乎只有这样,病患的生命才是最被珍惜的,家人才算尽了最大的义务,看起来任何人都没留有遗憾。

微信图片_20190724102316.bmp

Photo by Pexels on Unsplash

本书的作者——印度裔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从医学从业者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现代医学的不确定性,和衰老死亡的必然性,他告诉我们,过渡依赖治疗并不是一个最优解。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了终点。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我们没办法改变结局,但可以尽可能地让老年人感到舒适和被尊重。葛文德告诉我们,老年人自身应当关注身体的变化,正视自己变老这件事,警惕营养补充,药物,生活状况的变化;临终关怀和医院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家人应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顺的子女不少见,我们做的可能并不够。在照顾老年人这件事上,子女不是指挥者,更不是施恩者。我们要有充足的尊重、理解、倾听,努力让老年人的生命也散发光芒。

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离开方法,应该就是David的方式——在无法继续维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后,体面结束自己的一生。换句话说,我没办法选择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但我要有权选择让自己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要学会最好的告别,与老去的亲人告别,与悲伤的自己告别,最终也要与这个世界告别。

在本书的最后,葛文德的父亲在家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阿图医生遵照遗嘱,携带父亲的骨灰跨越太平洋来到古老的恒河水,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在黎明前的河心,作者要喝下三小勺恒河水,把父亲的骨灰撒入河中,协助他实现重生登上极乐。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作者不相信命运会掌控在神的手中,也不认为他所作的一切会在死后世界为他的父亲求得一个特殊的地位。并且对于身为医生的他,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恒河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但他依旧对这个仪式充满了尊重和感激,完成了古老的习俗和父亲的遗愿。

微信图片_20190724102520.bmp

Photo by pexels on Unsplash

我最爱的美剧“我们这一天”当中,在生命的末尾,为完成心愿选择坐车回到家乡见老友而拒绝治疗的 William 与儿子 Randall 在路途中经历了非常难忘的时光,Randall给予了父亲最大的包容和尊重。临终前William对儿子说的话让我十分动容:I haven't had a happy life. Bad breaks and bad choices. A life of almosts and could-haves. Some would call it sad, but I don't. Cause the two best things in my life, were the person in the very beginning and the person at the very end. That's a pretty good thing to be able to say. William的离去让Randall心痛不已,但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仍会这样陪伴父亲完成遗愿。这是与父亲最好的告别,每当想起这段经历,眼角泛着的泪花也是幸福的。

愿我们,生活得幸福,告别得坦荡。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

微信图片_201907240933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