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悦 读 会 Vol 3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
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
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有了过去其实也就有了前方。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
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2
February
2019
分享书籍:《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并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
作者简介: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从1894年开始,勒庞发表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年)、《乌合之众》(1895年)、《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年)、《革命心理学》(1912年)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年)等
书评作者 | 匿名
《乌合之众》英文书名为《The Crowd》,“The Crowd”本身只是“群体”的概念,相比之下中文译名则带有些贬低的含义了。不过却很好的契合了勒庞在群体心理分析上的论断:拥有独立见解的高智商者,一旦加入群体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冲动、急躁、狂热、极端,被无意识控制,失去道德的判断,但却由此获得极大的力量。
尽管这本书成文于120多年前,书中观点因其历史局限性,存在偏见,不乏偏激,其中一些观念放到今天来看甚至是错误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达到人类有史以来的顶峰,群体效应正因此被无限放大,借由此书了解大众心理的产生和由来,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保持冷静。
本书共有三卷,分别从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及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向我们介绍大众心理。
Photo by Rob Curran on Unsplash
一、何为群体心理
大众对于群体的定义多数是一群人的小团体,庞勒则认为,群体是一个野蛮的有机体,本书的全部推断都以此为前提。尽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但同样的,群体往往有共同的感情与思想。
例如学校的班级,一个班就是一个小型的群体,而群体中的每个学生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喜欢绘画,有的喜欢体育,同属一个群体的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其接收知识掌握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是群体的特点,这给群体带来了独特性,这种特点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特点都不相同,却和每一个群体的特点有着重要联系。因此所有的群体都有着作为“群体”的共性,但又有着不同的附带特点,即普遍性和附带特性。
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群体心理的内涵,了解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就必须深入其中,换位思考,用他们的情绪来思考问题。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是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人时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就像是诸多的有机质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它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
在勒庞看来,群体具有以下特征:无意识、非理性、野蛮、情感强烈、极度轻信、极易受到暗示、冲动、易接收幻象、群体内交替感染、多变、专横、保守、破坏性的本能。在极少见的情况下,群体也能够表现为无私、奉献、道德净化的特点,虽然这一特点同前面的观点在方向上不同,但其偏激程度却并无二致。庞勒为这些特征的产生找了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能的力量、数量、匿名及约束力的丧失,例如法不责众带来的无畏;另一个是传染、暗示类似催眠。
因为一群人中智慧高低不同,要想人人都能参与必须是相对简单且没有多少基础含量的,由此决定了群体只具有最普通的品质和最基本的智慧,群体中的集体活动也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劳动,这大概就是庞勒所理解的大众心理。
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二、大众心理的由来
庞勒认为,决定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长时间的煽动,同时是观念深入脑海排斥其他想法;直接因素是突发的,是使观念产生结果的因素.直接因素有了间接因素的铺垫才能发生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导致群体的意志发生转移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领导的替换,一个集体中肯定会存在几个智力超群的人,会存在普遍尊敬爱戴的人,他可以号令其他人、分配任务,这个人就是群体的领导,因为对于固有制度存在不同的看法,新上台的领导开始以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群体和分配任务,这些都会导致整个群体的思想发生变化。而间接的则是一种长时间的鼓动,这种影响是不明显的,不像直接原因来得那么突然,但是他带来成效却是根深蒂固。
勒庞给出了五个间接因素和三个直接因素——五个间接因素分别是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及教育,勒庞尤其强调前两个因素的重要性;三个直接因素是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及词汇、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
这些因素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未必准确,尤其庞勒作为一个坚定的种族主义者对各个因素重要性的分析难免有失公允,以今天的角度,群体共有的经历往往能极大的引起共鸣,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很多时候超过了“种族”本身,但不能以此认为庞勒的观点完全错误,这些要素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Photo by Papaioannou Kostas on Unsplash
三、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基于整体而言讲述,那么这一卷则由整体拓展到了个体的力量。庞勒将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无名称的如街头群体、有名称的如陪审团、议会)和同质性群体(派别、身份团体、阶级)的分类是一种很意思的分法。尽管勒庞对于异质性群体的个例的逐个分析并没有对前两章的观点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陪审团属于异质性群体的一种,组成群体的不同成员在做出判决的时候,其智力水平往往无关紧要,尽管勒庞一再强调陪审团不能由个人来取代、只有陪审团才能缓解法律的严苛性、陪审团的错误历来是地方官的过错,但这并不能掩盖陪审团作为一个群体所必然会出现的基本特征,现代电影中《十二公民》和《失控的陪审团》都对这些有所表现。同样,选民团体也是异质性群体,从选民群体的决定中,我们可以找到群众领袖的影响,也能看到前面所说的那些因素和手段。
这本书被认为是最具现实意义的社会心理学的巅峰之作,弗洛伊德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尤其是现在,以微博、社交媒体为载体,互联网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愈发容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科技带来的便捷让群体性特征迅速反应和表现出来,群体对于事件的回应愈发有力,回应方式也愈发直接,并逐步从最初的娱乐开始影响到教育、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
尽管这本书有着无法回避的缺陷,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并没有解决问题,但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Photo by Hans Vivek on Unsplash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