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悦读会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亲身经历,
它在实践中让理解更加深刻
而一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事事亲为
且知识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
作为人类认知成果的间接作用不容忽视
读书则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3
September
2018
分享书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美] 安德斯·艾里克森 / 罗伯特·普尔 著
内容简介: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作者简介: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过这一主题的几部学术专著:《从平凡到卓越:前景与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剑桥专业特长与杰出表现指南》等。
书评作者 | 二哈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方法论的书。听着书名感觉讲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作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步步得出这个结论。这种严谨的研究方式使读者对其可信度大大提高,读完能把他纳入自己的思考体系,感觉受益良多。
下面说下书的大致内容。大家都听过10000小时理论,说天才之所以超人一等,主要是勤奋。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大致需要5年时间。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但为什么经过几年差异还是很大,是某些人每天工作10小时造成的还是有其他的不同。这本书提出的观点是除了大量时间练习,刻意练习是一个关键点。
| Photo by Jessica Lewis on Unsplash
什么是刻意练习,看完这本书我总体感觉就是带着目的练习。具体操作上来说,分为几点:
第一、这个长期练习的目的是清晰可以量化的,这样可以在不停的练习后知道自己进步还是退步了。比如说想成为围棋业余6段,这个就是个清晰的目标。比如王健林说赚一个亿也是一个很清晰的目标。这个目的最好也能拆分成若干个可以量化的小目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阶段性可以测量,可以反馈,有成就感,这样更容易坚持下来。
第二、要专注,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当然,这个跟个人兴趣、家庭氛围、公司激励等等都相关。
第三、在重复练习中要经常反思,纠正自己错误。在围棋中有复盘一说,往往是几个人一起来讨论每一步的优劣。投资也是一样,要从亏钱找到原因,善于归纳总结。
第四、练习要经常走出舒适区,即所谓人类是在痛苦中成长。对于围棋选手来说可能就是要跟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点的人下,虽然失败很痛苦,但这个也是成长的动力。对于投资来说,可能要跨出自己一亩三分地,了解各类资产,虽然期初可能老是亏钱很痛苦,但经常琢磨为什么亏钱可能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 Photo by Mikito Tateisi on Unsplash
这里顺便插几句科学的研究方式,要证明两者必然因果关系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哲学上大家认可的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因此在说明两者可能的因果关系一般会参照几点:(1)首先有因果关系的两者必然是相关性的,且相关性越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概率越大;(2)时间上是有先后关系;(3)理论上是解释的通的,与目前理论没有明显的出入。当然即使全满足也不能保证是因果关系,只是作为一个参考。
作者接下来就从理论上来阐述刻意练习的作用。从生理角度来解释练习对于身体的改变。有几个例子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一个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由于长期记各种地址,经过CT检查后,他们大脑里掌管空间位置记忆的部分比一般人大,说明大脑可以通过练习有代偿性适应能力。还有个通过双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掌管语言的大脑灰质部分明显大于其他小孩。
另一个作者使用的概念是“心理表征”,是大脑中的长期有效记忆,我的理解是有点像围棋中的定式,碰到排列组合中的一种情况,有很快的条件反射。书中举的例子是国际象棋盲棋大师,对于普通无序数字的记忆能力并不比普通人强,但是对于棋谱只要看一眼,大致都能记住并复述出来。刻意练习的作用就是要加强这种“心理表征”的形成。虽然这种表征目前很难在实验中检测到,但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应该还是可以观测的到。
|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书中其实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例子,还有些具体小的结论,但大体意思就是这些。在实践上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要想成功一定要找到行业里牛逼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具体说是以下两点:
第一、对于那些很成熟的技术培训,一定要找个老师。比如说钢琴艺术类的,体育运动类的,因为他们知道技术细节,知道如何训练有效,在培训中给你正确的反馈,监督完成训练的内容,会大大加速学习的过程。
第二、对于那些创新性,或者没有培训的行业,要成为专家最好找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的专家。首先需要定义下怎么样的专家在行业中可以称作是成功,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在投资行业比较清晰,就是长期的投资收益率。你可以看到在这类行业中年轻人比较容易冒出来,因为考核指标明确;在一些行业不太清晰,比如说“中医”,比如说“国学”。所以你会发现“中医”的好坏主要靠口口相传,这个时候医生对于自我的营销很重要。这些行业容易论资排辈,因为谁也说不清谁好,只能看谁比较老。中国的西医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可能可以从治疗难度上区分,但更需要对病人进行回访检验来对医生治疗效果做评价,并且这种数据需要统一记录,便于全医院甚至全国的共享。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行业的进步。其次是要可复制,说明成功的专家不是偶然。在量化投资中大家都喜欢提西蒙斯,的确指标很明确,投资收益率很高。但问题是他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大家不知道他是怎么做量化的,说的极端一点,他是不是做量化的我们都不得而知。所以量化这个行业不太容易成功,因为交流太少,大家都觉得自己捧了圣杯。真的要搞懂,我看只有进入他们公司才能知道一二。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