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stor Education
投资者教育
开卷有益 | 读《乡土中国》
2018-08-15

开卷有益

悦读会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亲身经历,

它在实践中让理解更加深刻

而一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事事亲为

且知识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

作为人类认知成果的间接作用不容忽视

读书则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

勤于思而敏于行,读书一直是国富人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我们开辟了此专栏,与大家一起分享国富人的书评与智慧。

愿你我都日日与书籍为友,

让这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思想的河流

No.2

August

2018




分享书籍《乡土中国》

                    费孝通 著  

6447396 (2).jpg

内容简介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作者简介: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书评作者 | 闰土

我们是中国人,这个身份来得理所当然且不假思索。但,身在其中,我们少有去想,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即便城镇化的进程开得飞快,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还深深刻着乡土农村的印记。只要我们回头看一看就能发现,1949年中国89%的人是农村人,1980年81%,1990年74%。所以,这个时代的老人们、中年人们、80后乃至90后们,仍然大都在农村里长大。要想了解中国大多数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中国农村。

那么影响深远的中国农村社会,究竟是怎样运转的?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其实早已久仰费孝通先生大名,这位生于清朝的前辈,经历了中国社会近百年的重要变迁,是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学者之一。还未读作品,我就先被先生的道德情怀所感动。1938年,在英国留学学成后,费先生毅然选择回归当时战乱的祖国。并且提出,要为完成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从事艰苦的农村调查研究工作。《乡土中国》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的成果。

《乡土中国》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它来源于费先生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本书更多地,是从当时的中国社会观察中提炼出来的认识现象,或者说作者所谓的“Ideal Type”。

书中提出的各种“Ideal Type”,可以归结为三个基础特征和六个衍生特征。

乡土社会的第一个基础特征是以土地为生,以及伴随而来的“土地文化”。到了内蒙古草原,明明可以放牧,却仍要划一片田地耕种;到了西伯利亚,不管天气恶劣,总要种一些种子尝试。播种耕地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血液里,难以分离。甚至于发展出一些“土地文化”,比如,曾经迷信的人们会将泥土作为治疗水土不服的药物。

微信图片_20190719130419.bmp

第二个基础特征是世代定居,不迁徙移动。除非因为一方土地上人口饱和,那么过剩的人会向外迁徙,但随后又立即在那片新土地上定居繁衍。

第三个基础特征是人们依村聚集在一起,形成熟人社会。农民在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自卫、世代继承的原因下聚集在一起成为村落。也因此,村落中的一切人物都是熟悉的。现代社会随时发生新的陌生关系,而乡土社会的熟悉关系是从人们出生开始就固定了的。“这不就见外了么?”熟悉带来信任,从而自然形成了熟人社会。

在这三大基础特征的影响下,又衍生出六大常见特征。

第一,熟人社会决定了文字不被迫切需要。文字的优势在于解决空间、时间阻隔下的信息交流问题。但是,乡土社会里,交流的对象是天天见面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声音、表情、动作都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一个至今仍常见的情景是,客人来敲门,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有八九回答的是“我”。

第二,中国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这也是费先生本书中提出的最著名的一个理论。先生讲,中国人看待其他人,秉持以自己为中心的理念,然后考虑其他人所在的各种社会圈子与自己的相关性。一个绝妙的比喻是,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由近到远,划分了由亲到疏。在这种格局下,人们根据关系亲疏来决定自己使用的道德观念,标准伸缩自如。公德最终需要根据是否足够亲密的私德来决定。例如,一个院子里,若住户是离自己更疏远的圈子,就无人打扫公共区域;若住的是亲戚或是希望亲近的领导官员,人们就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微信图片_20190719130410.bmp

但有一些东西仍然没变。

人们对土地的执着,并不因为其对生计的重要性降低而改变。中国殡葬文化,仍不改对土地的尊重。也正是这种文化,支撑着福寿园等这样的生意长久延续。

对土地的执着,在某种意义上,还被转移到房子上。房子在这个时代,被赋予类似土地的信仰——只要有房子,就能升值,就能生存。于是,拿着拆迁款的农村人们,急切地在城镇的房子上寻求失去土地的慰藉。

中国人的“差序格局”思想也未发生改变。一旦陌生事物远离了自己最近的圈子,道德便急转直下,如ofo、mobike被私占或破坏比比皆是。差序格局下的中国公德,是现在多少的共享经济需要破局的难题之一。

理解《乡土中国》里的中国,才理解传统中国,然后来更好地理解当下中国。

生命有限,让读书使你我辽阔。